中农农函〔2022〕148号
廖发添等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多功能方向拓展的议案》(议案转建议第2022009号)收悉,经综合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此议案转建议提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业向多功能方向拓展的建议符合中山实际,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向多功能方向提质升级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全部采纳,并在实际工作中逐一落实。
一、推动农业种养业结合发展
(一)开展种养结合试验示范
为实现农业转型增效,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我市积极探索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开展种养结合试验示范。
一是开展稻虾共作项目。目前主要在大涌镇、南朗街道实施,面积约300亩。稻田中放养澳洲淡水龙虾,可实现亩产龙虾约82公斤,新增产值约9000元,展现出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既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收益,也提升了稻米的品质。
二是开展水稻浮床项目。目前试验在三角镇实施,面积约50亩。通过在生鱼池塘里放入生态浮床种植水稻,探索种植水稻改善池塘水质的能力,以及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可行性。
三是养殖尾水利用。目前试验在三角镇实施,面积约20亩。通过利用排放养殖生鱼尾水到水稻田,一方面实现尾水的净化和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实现稻田化肥农药减量的目标。另外,鱼菜共生、稻鱼轮作等项目也在筹备中。
(二)推动种养业绿色循环发展
近年来,为推动农业产业围绕绿色化、科学化、标准化和生态化发展,我市大力开展种养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集中连片内陆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等工作,辐射带动全市种养殖场向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模式转变,提升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促使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
一是编制《中山市种养循环发展规划(2018-2025年)》,根据畜禽养殖土地承载力和粪污消纳能力,科学调整种养业产业结构,引导我市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开展种养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工作。以2家农业农村部生猪标准化示范场和4家市级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示范场为示范点,推广畜禽饲料营养平衡、舍内外环境控制以及自动化投料、饮水、清粪、通风、控温等先进养殖技术,辐射带动全市畜禽养殖场向标准化、生态化养殖模式转变;推广“种养结合、循环养殖”理念及污染防治技术,促使畜禽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近年在南朗、黄圃等镇街试点推广生物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促使畜禽生态养殖,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减少养殖污染,有效促进生态循环养殖发展。
二、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条
(一)推进建设农业产业集群平台
我市将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平台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的主要抓手,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 编制印发《2021-2023年中山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方案》,明确我市接下来将以一个核心园、多个优势区、多个精品区的模式开展产业园建设,以在建的省级产业园为核心,发展一批标准化、品牌化、高科技的跨镇优势产业园,培育一批小而精、小而特的精品农业产业园,构建梯次发展格局。持续推进横栏花木、东升脆肉鲩产业园项目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科技应用能力、强化品牌建设等措施,小榄镇东升脆肉鲩产业园综合产值提升10%,横栏镇花木产业园综合产值提升超30%。同时,成功将三角生鱼、黄圃腊味两个产业园作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于今年开展实施建设,将继续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全产业链开发,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等方面提供助力。2022年,我市还创建了三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乡石岐鸽产业园、神湾菠萝产业园和坦洲水产产业园,目标在特色农产品已有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延长产业链、补足农产品加工流通短板,将石岐鸽、神湾菠萝、坦洲水产等农产品品牌做精做特、做大做强。产业园项目实施以来,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打造种养示范基地、提升科技能力、促进农业数字化、举办品牌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推进富民兴村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二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成效显著。2021年,我市完成建设黄圃镇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目前黄圃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腊味厂企及配套产品企业有200余家,年产腊味20多万吨,年产值达36亿元,腊味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产品销售占国内市场的50%,占全省市场的60%,是全国名副其实的“腊味名镇”。
三是优势特色产业资源加快集聚。目前我市已建成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镇8个;专业村29个。
(二)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我市依托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的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初加工能力,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
一是优化产品结构,发展多元化产品。目前,我市企业生产的腊味产品已从单一的腊肠品种发展到广式腊肠、腊肉、腊板鸭、腊鱼、腊乳鸽等五大类七十多种产品和西式香肠、三文治火腿、速冻肉丸、烟熏培根等五十多种低温肉制品;水产产品从鱼罐头、风干制品、冷冻产品等类别,逐步发展出鱼柳、鱼片、鱼骨汤膏、鱼骨豆腐等多类型加工产品,形成传统产品、休闲小食、速冻食品等产品矩阵,逐步构建起多品类齐驱的现代食品加工体系。
二是引进新设备,提高生产力。鼓励支持各农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现有加工厂房进行改造升级,引进智能化加工生产线,从速冻、冷藏、保鲜入手,配备相应的包装、冷藏保鲜等设施设备。保证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确保品质的稳定。
(三)促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升级
一是完善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指导服务监测与信息化服务体系。开展全市农产品产销形势分析和研判,常态化监测农产品价格,跟踪预警价格波动情况,并在中山市“菜篮子”信息发布平台每日发布价格动态分析及产销信息。2021年,共发布水产、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价格调查情况40期,发布农产品产地或批发价格信息近1900条;11个省级“菜篮子”基地、4个定点批发市场及时向省系统直报产销信息。同时,通过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发布农产品产销数据,农产品市场调控能力不断提升,“菜篮子”产品价格保持稳定。
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方面抓好农产品品牌培育。实施“粤字号”农业知名品牌创建行动,推动我市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有44个“粤字号”农业品牌;神湾菠萝、神湾禾虫、东升脆肉鲩等3个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另一方面促进产销对接,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各类型展会、合作交流活动,展示展销我市名优农产品,以达到展示宣传我市乡村振兴成效,推介名优特新农产品和开拓市场的效果。
三是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专业运营机构在电子商务发展基础较好、产业集聚明显、产品品牌辐射力较强的镇街投入建设直播基地,推动传统产业应用“直播+电商”新业态拓展内销市场,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产业园区、企业建设自有直播基地提升产品的品牌效应及市场占有率。积极对接阿里、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企业,引进优质平台资源,带动我市直播产业发展。
三、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一)加强政策规划引领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投入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形成市镇两级共推乡村休闲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印发休闲农业指导意见。2021年7月,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关于促进中山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引导镇街围绕都市休闲农业景点、农业公园、特色农业精品村、休闲农业示范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形成分级分类的发展层次。
二是完成全域旅游顶层设计。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编制完成《中山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确定了“一个中心、一条廊道、五大组团、七个增长极”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印发《中山市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方案》,编制《中山市旅游交通规划》《中山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中山市民宿发展规划》等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相关规划,通过规划的逐步实施,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高质量发展乡村旅游
我市积极发挥乡村休闲旅游业在横向融合农文旅中的连接点作用,以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联合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岭南农业、古镇村落、田园特色,拓展园区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亲子研学、康养旅游等功能,推动乡村休闲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推动郊野田园、果园、茶园、菜园生态化、景观化发展,打造体现三产融合、文化与民俗风情、和谐发展模式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共培育认定市级农业公园11家,广东省AAA级农业公园3家。
二是结合地域民俗和文化特色,依托当地特色种养业基础,打造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形成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带或集聚区,打造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6条,认定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7个、示范点17个。
三是以中山市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为载体,充分利用美丽乡村中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主导产业、特色美食、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精品民宿、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创建省级乡村民宿示范点5家、示范镇1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类)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四是指导各镇街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展农业种植点配套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农业观光、亲子摘果、农业科普型的乡村旅游点。截至目前,我市成功申报2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9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6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同时,市文旅局与省景区协会合作,评定首批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和红色旅游示范点共30多个,引导旅游新业态融合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三)开发乡村旅游文创产品
我市积极将文创理念应用于农业旅游产业,借助文创思维逻辑,将文化、科技与农业要素相融合,利用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有效地将科技和人文要素融入农业生产,持续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做优做强文化旅游商品,推动农业生态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紧密结合。
我市推动打造的城市文旅礼品品牌“礼遇中山”,致力于寻找质量佳、口碑好的中山特产好物,通过创意设计,推出代表中山城市形象的文化创意特产礼品。“礼遇中山”产品形态丰富多元,形成中山城市符号系列、品牌联名系列、自然风物系列、中山优品系列等产品格局,与黄圃青梅酒、五桂山咸蜜、五桂山沉香、郑猛记石岐乳鸽等知名品牌联名推出特别定制产品及定制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引入,以产品为内核,以设计为特色,辅导开发优质农产品,推出一批体现文化内涵、具有地方特色、契合现代审美的文化旅游商品。
(四)提升乡村旅游科普教育功能
鼓励支持乡村休闲产业经营主体完善休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融合农耕文化体验概念,拓展乡村旅游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亲子研学等功能,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新活力。我市南朗街道左步村通过发展历史文化遗迹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文化,树立了特色精品村形象,村内随处可见有着百年历史的碉楼住宅、祠堂、村庙、古旧街巷等清末特色建筑,宗祠保留较为完整,还建有左步人文历史展馆,成为我市红色旅游线路主要景点之一,为各类院校学生提供了红色教育、民宿文化研学的好去处,2021年成功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港口镇二十四生态科普农业公园成立“田园教育主题研讨工作组”,致力于农业田园教育主题的课程开发,以二十四个节气连接田园、串起教育,践行“顺应天性、追求本真、崇尚自然”的教学理念,在社会、健康、科学、语言、艺术五大领域,创建以“探索、农耕、农科、料理、艺创、分享”为特色的六大课程体系,为幼儿园、小学学生提供特色课程与专业服务,近两年来连续被评定为市级农业公园、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全市的乡村休闲产业作出与科普教育深度融合的示范。
四、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一)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农产品加工设施装备改造提升,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信息资源,开展水肥一体化、温室环境监测、农业生产视频、气象和养殖水质等的智能化管理,推动数字技术和农业产业深度融合。
一是建设益农信息社电商平台。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有益农信息社188个,实现了行政村益农信息社全覆盖目标任务,火炬开发区农业服务中心获评为“全国百佳益农信息社”。
二是提升农业安全监管信息化能力。推动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化建设,截至2021年底,建成1个市级总控中心和覆盖所有镇街的分控中心,在全市15家定点屠宰企业及4家畜禽批发市场的重点区域部署315套数字高清网络监控设备,实现对活畜禽集中交易和屠宰加工场所的实时在线监管。
(二)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
一是鼓励协助企业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实现中山优质农产品的“全国卖”。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依托水产、禽畜、稻米加工、水果、蔬菜、腊味、蛋类和饲料等优质产品,开展农产品网上营销。支持本市商贸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建设鲜活农产品销售服务平台,发展线上订单,线下实体店配送业务。如泰上王、得福、美味鲜、咀香园等食品生产企业在天猫、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开设网店,组建电商运营团队或委托第三方营运,依托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目前,我市交易平台以拼多多、天猫、淘宝等为主,商品类型主要为休闲食品、调味品、滋补食品、茶叶等。据第三方数据监测,2021年我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10亿元,同比增长4.8%。
二是鼓励我市相关企业积极参加网上销售活动。比如广东鹰唛食品有限公司积极参加2022年全国网上年货节活动,通过满减、多买多打折、秒杀抢购等促销方式,销售情况较好。推荐我市广东省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中山市左步食品有限公司等农特产品企业在韶关市周田电商中心进行样品现场展示。
三是做好电子商务及物流方面政策落实。一方面从支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实现产销分离、支持企业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支持制造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开展经营活动、支持电子商务集聚园区发展等方向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另一方面印发实施《中山市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促进物流发展项目)实施细则》,支持农村物流标准运营网点建设,对在我市5个以上行政村布局标准化运营网点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从而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在我市农村建设包含物流服务、农村生活综合服务、益农服务等功能的村级运营网点。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农业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何思雨,电话:88388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