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农农函〔2022〕142号
唐伶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山乡村振兴,助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和体育局、市侨联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关于加快中山乡村振兴,助推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切合中山实际,对进一步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提质增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全部采纳,并在工作中落实。
一、关于完善农村合作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中山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效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18家、国家级2家;农民合作社174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市级示范社31家;主要涉及腊味、畜禽、饲料兽药、蔬菜、水产品、花木、粮油、农产品配送、水果保鲜、调味品等种养、加工及服务类型的农业产业,基本涵盖农业一二三产业链范围。
(一)农业龙头企业方面。我市目前主要有两种带动农户模式。一是“公司+经销商+农户”模式,通过经销商从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再进行加工流通,如腊味加工企业。二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建有基地聘请农户经营,或公司与农户签订协议成为合作基地,如水产品、粮油等加工类企业,农产品配送企业及花木产业企业等。2021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16万户,带动农户增收总额33.3亿元,户均年增收3.64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772个,其中农民从业人数7655人,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二)农民合作社方面。以“培育省级社、做优市级社、规范一般社”为发展思路,梯次推进全市农民合作社有序发展。一是质量逐步提升。经过近年的指导和培训,我市农民合作社在统一采购、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财务制度、成员账户、生产销售记录等方面进一步健全,逐渐涌现出一批运作机制相对健全、发展相对较好、管理相对规范的合作社。二是类型丰富多样。重点培育创建一批涵盖脆肉鲩、生鱼、菠萝、沉香、菊花、荼薇花、辣木、铁皮石斛等凸显中山特色的优质示范社,依托“中山脆肉鲩”“神湾菠萝”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片”,积极鼓励种养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其中东升镇有脆肉鲩专业合作社9家,神湾镇有菠萝专业合作社5家,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种质资源保护力度和品牌推广美誉度。
二、关于促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建议
中山切实以“加快建设美丽宜人、业兴人和社会主义新乡村”为引领,以“三村一带”(即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匹配的美丽乡村,扎实有序构建“点线面”全域美丽大格局。
(一)高位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立市领导挂点示范村制度,选取古村落保护良好、历史文化厚重、基层治理有效的村(社区)进行重点打造,全市13个特色精品示范村、49个美丽宜居示范村项目稳步推进。围绕中山桂山岐水自然风貌、乡村历史文化积淀和产业特色,谋划全市连片打造“山”“水”两大主题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分别为以五桂山山脉为纽带,分段打造展现中山历史名人、传统文化及自然生态特色的“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西江磨刀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为纽带,分段打造展现中山城乡融合发展和岭南水乡自然风光特色的“岐水流芳”乡村振兴示范带。各镇街结合实际同步打造1条以上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
(二)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立中山市美丽乡村指数测评工作机制,通过每月对各镇街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测评、排名、奖惩、整改,常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深入开展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全市222个涉农村(社区)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超70%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和保洁覆盖率达到100%。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2021年完成35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2022年增加44个行政村作为省、市民生实事任务重点推进。组织开展农村未达标水体整治,印发《中山市支管到户工程技术指引》,选取部分示范河涌先行启动整治工作。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出台《中山市农村公厕管护标准》《中山市“十四五”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等农村厕所管护机制文件,推动农村厕所粪污纳入农村生活污水收集管网集中处理。
(三)积极落实要素保障。一是强化资金保障。2022年我市预算安排农林水科目支出较2021年保持逐年稳步增长。截至4月底我市“三农”投入资金同比增长35.38%,确保资金投入向“三农”倾斜,优先保障农业农村发展。二是强化用地保障。每年安排不低于10%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用于专项保障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求;开展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调查,主动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和点状供地政策指导工作,加快涉及乡村绿化美化项目用地和规划审批;印发《中山市乡村产业项目点状供地实施细则》,对涉及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提供政策保障。
(四)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意识。采取政府以奖代补、农民投工投劳的方式,积极开展“小手拉大手”“党员当先锋”“清洁文明户”“环境整治随手拍”等活动,发动农民群众负责房前屋后卫生、绿化、秩序“三包”,推动形成“要我干”向“我要建”转变。当前,部分镇街已设立乡村建设红黑榜,结合乡村治理“清单制”“积分制”等机制,进一步增强村民主动参与、监督乡村振兴的自主意识。积极构建“党组织+自治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在全市55个村(社区)率先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凝聚有道德声望的老同志、企业家、乡贤、专业技术人员、本地和外地人才等,推动乡村振兴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
三、关于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美丽侨乡的建议
中山是著名的侨乡,华侨历史悠久,海外侨胞众多。一直以来,中山对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十分重视,多措并举深入弘扬中山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扎实做好思想强农、文明育农、文化惠农等工作,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一)加强侨乡文化资源普查推广。2007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系统性最强的文物普查工作,完成对558处不可移动文物、11795件(套)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公布,将一大批乡村侨房、碉楼等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建筑纳为不可移动文物,部分华侨票据、护照证件及社团牌匾等纳为可移动文物,进一步巩固我市华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成果。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推广华侨文化,例如组织策划“中山华侨历史文物征集品展”“孙中山与华侨专题展”“中山华侨与抗战”等系列原创展览;举办“文化兴城·侨村行”大型人文采访、2022中山侨界群众文化嘉年华等系列主体活动;出版《雕梁画栋岭南风——中山市近代建筑艺术图集》《中山华侨历史文物图集》等系列书籍,为推广中山乡村优秀侨乡文化提供优良载体。
(二)加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编制《中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将87个村居纳入历史村落名单,动态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建档和中国传统村落推荐工作。全面推进乡村历史文化资源重点保护与提升,6个历史村落所属的行政村列为我市2021年特色精品示范村创建对象,投入近1亿元用于历史村落保护与环境提升。出台《中山市历史文化村落农房管控和风貌提升工作指导意见》,加快推进重点历史村落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试点提升项目,落实市镇两级财政资金对历史建筑修缮补助。认真梳理乡村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资金补助,组织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共评定市级以上非遗项目51个,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17个,市级非遗项目28个。
(三)实施乡风文明实践提升工程。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示范建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所48个,共建成23个中心、277个所、500余个站,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村(社区)全覆盖。开展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倡导乡村文明祭祀、文明婚俗、文明餐饮。推动党史专题基层宣讲进农村、进社区,2021年市镇两级百姓宣讲团在村(社区)开展宣讲近3.2万场次,开展文化下乡展览86场,为乡村送去惠民文艺演出315场,切实丰富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四、关于加强农村人口教育的建议
中山高度重视乡村振兴人才资源整合,坚持“外引内振”齐头并进,多措并举开展农民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人口教育水平,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好人才基础。
(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训培养体系。认真落实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改革,全国首创建立12个“乡村振兴技能人才服务站”,培训阵地覆盖60个乡村、20万农民,开展相关培训33期2040人次。开发4个乡土人才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标准,开展“一村一品”带头人提升培训7期,培训农村电商等小微企业负责人317人,开展“乡村工匠”培训1.8万人次,近7300人次获得“乡村工匠”相关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常态化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2021年完成粤菜师傅培训3331人次,南粤家政培训12889人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9.7万人次,切实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质量。落实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岗位,2021年到岗37人,报招比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建立起一套符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际需求的培训体系。
(二)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设公共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成立5个助农服务综合平台、12个镇级助农服务中心、17家庄稼医院、17个废旧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点,2021年开展测土、有机肥推广、农业病虫害防治等宣讲会81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通过课堂教学和现场实训相结合的模式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等开展有针对性的农业技术培训,2021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及技术人员4113人次。
(三)健全农村人口教育体系。依托中山开放大学,开展系列社区教育公益课程,通过线上直播、线下面授相结合开课,面向基层,全市社区(村居)居民不受区域限制均可报名学习,开设《花草生活指南培训班》《长者合唱班》《智慧父母成长营》《彩色铅笔画》等20个课程班,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乡村文明程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在中小学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国家课程的相关内容、校本课程、研学活动等多个途径学习地方文化、民俗文化和传统艺术。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以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为重点,进一步攻坚克难、大胆探索,建设更高品质美丽乡村,创新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广乡风文明,持续开展农民素质提升行动,助力中山乡村全面振兴。
专此函复。诚挚感谢你们对中山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9日
(联系人及电话:林正,882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