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助手
乡村振兴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农业农村 >> 乡村振兴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31060号提案的答复

信息来源: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日期:2022-06-10 分享:

中农农函〔2022〕145号


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

  贵委提出的《关于“提升乡村风貌建设美丽家园”的建议》收悉,经综合市委组织部、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部门意见,现答复如下:

  提案对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问题及解决的办法,符合我市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及可操作性,我们全部采纳,并在工作中落实。

  一、关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发挥资源最大效能”的建议

  一是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粤府函〔2019〕353号)等文件要求以及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部署,我市正在组织编制《中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要求,将最新现状调查的宅基地数据和其他途径收集的农村宅基地数据全部在方案中予以落实;主动衔接各部门涉及乡村振兴工作的项目用地需求及选址,做好规划和用地保障。做好与《中山市域环境卫生控制性规划(2018-2035)》衔接,将市级、组团级环境卫生设施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用地方案中予以落实。二是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建房管理。出台《中山市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审批工作指引(试行)》,督促指导镇街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农村宅基地部门联审机制。目前,各镇街已面向群众开展农村宅基地新建住宅和拆旧建新等业务审批,累计核发《农村宅基地批准书》130余份,有效缓解了群众合法建房诉求,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宅基地建房管理规范化。三是完善集体收益分配制度。印发《关于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管理的通知》,加强对集体分配的指导,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公收益分配事项,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加强财务管理、规范资金用途等方式推动集体公积公益金和土地补偿款提留的落实。2020年以来,全市村、组集体累计提留超13亿元,用于增加集体积累、生产经营发展、改善公共服务和提升社会保障等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专项工作。四是强化集体资产监管。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为抓手,按照“一个平台、一套系统、一级交易、一级监管、一级成果运用”的“五个一”思路,推动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全覆盖,加强市对镇、镇对村、村对组的监管。全市建有镇级资产管理机构24个,村级交易工作站289个,覆盖率和联网率均达100%,至今通过平台累计完成集体资产交易18765宗,涉及合同总金额187.65亿元,平均溢价8%以上。

  二、关于“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美丽乡村宜居宜业”的建议

  一是开展村庄清洁常态化行动。持续开展以“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村庄清洁行动工作机制。结合风俗习惯、重要节日等,组织农民群众清洁村庄环境。通过“门前三包”等制度明确村民责任,实现村庄清洁行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镇街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管护的责任主体,行业主管部门负有监管责任。各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指导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村庄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二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行动。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巩固农村厕所问题摸排成果,持续分类推进问题户厕整改,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落实公共厕所管护责任。加快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健全资源化回收利用体系。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统筹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重点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体系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三是开展村容村貌提升行动。全面清理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整治残垣断壁,通过集约利用村庄内部空闲建设用地等方式扩大村庄公共空间。鼓励村民通过栽植果蔬、花木等开展庭院绿化,充分利用荒地、废墟、边角地因地制宜打造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全域实施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园区、美丽廊道专项行动,结合“四好农村路”、村内道路硬化、古驿道保护修复利用、万里碧道建设等工程,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整治提升,沿线连片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四是实施生态农业发展行动。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动标准化、规模化绿色科学养殖。实施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推进水产养殖尾水治理,建设示范性美丽渔场,确保全市水产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积极推行清洁化生产。推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推广“畜禽-作物”“畜禽-果蔬”“稻-鸭共作”等循环示范模式。加大农业废弃物利用处理力度,完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药包装物回收处理等体系建设。五是开展生态系统治理行动。持续开展乡村“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动态清零工作,发现一宗查处一宗。完善大气网格化监管机制,利用卫星遥感技术、AI智能识别“环保鹰眼”系统及无人机等综合手段,持续加大秸秆禁烧监督力度。巩固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效,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统筹推进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持续实施森林资源提质增效,优化乡村森林生态质量,推动自然保护地提升建设管理水平与强化监管力度,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六是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行动。围绕中山桂山岐水自然风貌、乡村历史文化积淀和产业特色,全市连片打造“香山古韵”“岐水流芳”两大主题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以五桂山山脉为纽带,串联南区、五桂山、三乡、南朗等镇街,分段打造展现中山历史名人、传统文化及自然生态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西江磨刀门水道、小榄水道、鸡鸦水道为纽带,串联民众、黄圃、三角、小榄、古镇、横栏、板芙、坦洲等镇街,分段打造展现中山城乡融合发展和岭南水乡自然风光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带。各镇街结合实际同步打造1条以上镇级乡村振兴示范带。七是深化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坚决遏制新增农村乱占耕地建房行为,规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建立规范有序、管控有效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新秩序。加强村庄风貌引导,立足村庄实际,深入提炼特色,“一村一策”推进农房外立面及周边公共空间整饬提升,充分展现具有岭南特色的新时代中山乡村风貌。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新建改建公厕366座,农村公厕标准及供给水平显著提升,实现每个行政村配备有一个标准化公厕;对全市问题户厕进行摸排,发现粪池损坏或缺失问题厕所3285户,已完成整改523户;全市79个村居达到省农村污水治理标准,今年将新增建设94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全市非中心组团11个项目已经全面开工,累计177条河涌进场施工,累计新建截污管道298.09公里,清淤26.93万立方米,完成既有污水管道监测577.41公里,修复缺陷官网43.86公里;全市镇街累计完成窝棚整治24501个,按统一标准格式建设新型农用棚舍7630个,累计清理田园垃圾进1.8万吨,拆除非法违规商业广告、招牌2472处,拆除乱搭乱建、违法建筑551处,整治占到经营乱摆卖行为38983宗,整治公共空间贴画行为205575处,整治车辆乱停放35058宗;在神湾镇神溪村和东凤镇穗成村进行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试点工作,同时在2022年将先期开展“香山古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五桂山--三乡段的建设。

  三、关于“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夯实美丽家园物质基础”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平台建设渐成体系。持续推进横栏花木、东升脆肉鲩产业园项目建设,推动两个产业园综合产值各提升30%、10%以上。新创黄圃腊味、三角生鱼两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谋划神湾菠萝、石岐鸽等精品农业产业园,促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利用黄圃腊味产业资源基础和优势,成功完成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建设,实现腊味产业年产值34亿元;有效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本地农民可支配收入同比镇域高出15%。利用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小榄镇、黄圃镇、神湾镇成功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黄圃镇、小榄镇(东升片)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量。我市共认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3家,其中省级18家、国家级2家,涉及腊味、畜禽、饲料兽药、水产品、花木、粮油、农产品配送、调味品等农业产业,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共有经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社179家,市级示范社31家,其中省级示范社2家,在标准化种养、种植资源保护及品牌推广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共认定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48家,其中省级23家,录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的农场数量超5500家。三是规范提升休闲农业经营,乡村休闲产业稳步发展。我市休闲农业占地面积近3万亩,年接待游客超430万人次,经营收入超2亿元。北溪社区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建成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7个、示范点17家,市级农业公园11家,省AAA级农业公园3家。乡村旅游品牌活力显现,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类)4家;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镇1个;广东省乡村民宿示范点5家;打造省级乡村休闲旅游特色线路6条。四是农业全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产品加工业势头强劲。以腊味、水产品为主发展农产品加工,同时涉及粮油、饲料、农副产品(含调味品)等多种类型。其中,黄圃镇以镇内腊味厂企200余家为主体,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树立品牌、开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广式腊味”生产加工专业基地,年产腊味20多万吨,创造产值超30亿元。农业品牌建设扎实推进,我市现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黄圃腊味、中山脆肉鲩、神湾菠萝;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个:中山五桂山沉香;“三品一标”农产品102个;“粤字号”农业名牌44个。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我市近年安排资金349.5万元,支持广东荣业、菜丁科技等19个企业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建设,鼓励“电商+直播”新型营销模式,实现中山优质农产品的“全国卖”。科学选择集体用地开发利用模式,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或引入乡村振兴项目时,应结合当地土地利用情况、规划情况和项目设计布局进行综合选址。同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项目方应选择合适的项目开发利用模式,可考虑通过集体流转用地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方式办理集体建设用地手续并实施开发建设;对项目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的,可考虑通过“点状供地”方式实施。

  四、关于“深掘乡村人文特色底蕴,促进乡风文明”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规范管理宗祠,深挖乡村人文特色底蕴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举措。一是对于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祠,均按照规定做好文物“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有保管机构)工作,设立保护标志牌和说明牌,明确管理单位和管理责任,属于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建筑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措施。每年对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宗祠开展两次专项检查,并按“两随机一公开”原则其开展随机检查,督促属地政府做好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及时整改安全隐患,确保宗祠安全。二是积极利用保存状况较好、特色鲜明的故居、宗祠打造成公共文化设施,让故居宗祠“活”起来,发挥提供文化服务的重要功能,如大涌南圃林公祠、火炬开发区濠头郑氏宗祠、小榄积厚祠等,依托祠堂建筑设置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文化场室,定期开展文化道德教育活动,满足村、社区民众日常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把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推动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倡各镇街建立和完善村史馆、家训馆、好人馆等场所,各镇街对此高度重视、积极作为,目前已有南朗镇左步村人文历史展馆、横栏镇五沙村史馆、五桂山旗溪家风学堂、南朗街道家风家训传承基地、西区好人馆等一批建成。不断充实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市目前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17个,市级非遗项目28个,今年有广东传统瓦脊制作技艺、彩扎(中山起湾金龙)、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石岐米酒酿造技艺)三个项目入选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建设,确定了中山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21人。五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每年资助300多个(支)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类组织到基层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采购省内优秀的演出团体和演出节目参与“村村好戏”“你点我送、共享文化”、粤剧进校园进乡村等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将优质公益演出资源送到全市所有村居,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各镇(街)也结合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以“小榄菊花会”“西区醉龙文化节”“石岐休闲旅游文化节”“古镇灯光文化节”“沙溪四月八旅游文化节”“南朗街道飘色旅游文化节”等为代表的基层特色公共文化品牌93个,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六是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出台《中山市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通过标准固化创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的经验;出台《中山市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标准(2021年版)》,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布局、层级设置、设施建设、配套设置等提出明确要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扶持大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成提档升级,扶持全市各镇街图书馆分馆完成技术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20000平方米。目前全市各镇街文化站全部达到广东省特级文化站建设标准;各镇(街)图书馆全部完成技术升级改造;27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城乡各处建成45家“中山书房”街区自助图书馆,13家“邻里文化家”,18家共享文化馆、24个共享阅读空间等一批新型文化空间。七是结合乡村振兴工作,对于符合列入历史建筑标准的祠堂,经产权人申请等法定流程后,由市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如目前已公布为历史建筑的宗祠有沙溪镇圣狮村竹屏祖祠、庞头村澄翁郑公祠,三乡镇雍陌村鼓冈郑公祠、雍陌郑公祠、西栅郑公祠、鉴泉郑公祠和潜庵郑公祠等祠堂。祠堂中属历史建筑的,加强指导其修缮工作,如2022年沙溪镇虎逊参平公祠堂启动修缮工作。

  五、关于“强化党建引领,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建议

  一是强化村级党组织对自治组织、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领导,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在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成立乡村振兴促进会,由村级党组织牵头,吸收有道德声望的老同志、企业家、乡贤、专业技术人员、本地和外地人才等为会员,引导党员、群众参与推动乡村五大振兴,进一步健全党建引领、支部带头、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推动共谋、共建、共治、共评、共享。二是实施村(社区)“两委”干部素质能力提升五年制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提升“两委”班子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基层治理、促经济发展的能力素质。三是抓好示范带动,扎实推进模范堡垒村(社区)党组织系列创建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创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抓党建促基层治理模范堡垒村(社区)党组织各10个和组织振兴建设红色美丽乡村模范堡垒村(社区)党组织5个,以示范创建带动提升全市乡村风貌,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六、关于“加强宣传推广,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和省文旅厅关于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工作部署,我市加强统筹谋划,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整合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实现连线连片发展,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将乡村文化遗产资源和旅游景点串珠成链。2020年4月29日,孙中山故里历史文化游径、中山华侨商业历史文化游径和中山珠江纵队革命历史文化游径入选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精品线路;2020年6月3日,中山-珠海孙中山故里游径、中山沙涌-曹边华侨实业游径、岐澳古道(中山段)入选首批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2020年7月16日,中山红木红火之旅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指导民众镇新伦村和黄圃镇石军村成功申报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指导岐澳古道·红色乡村游、侨乡良都·乡村亲子游、岭南水乡·生态休闲游、疍家风情·水乡民俗游、中国灯都·花木生态游这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申报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荐认定工作。二是培育建设多个乡村旅游品牌。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开展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申报工作,2013年至今,累计推荐并成功申报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示范镇5个,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9个。古镇盆景园、五桂山大尖山露营公园、南朗街道左步村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左步村还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1年,由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人社厅、省文旅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广东十大美丽乡村”系列评选活动,推荐的“横栏水乡花田农业观光游”精品线路成功入选广东美丽乡村精品线路,神湾镇神溪村被评为广东特色产业名村。

  七、关于“健全法规体系,保障绿色生态持续提升”的建议

  一是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我市于2020年9月18日提前完成排污许可全覆盖任务,完成以二污普名单为底单的约6万家排污单位的排污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发证工作。2021年2月起全面委托各镇街生态环境部门实施排污许可证核发事项,并开展多场关于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培训班。根据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的要求,2021年对不少于存量35%的排污许可证进行质量审核,共计审核排污许可证971张,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下发各镇街督促排污单位进行整改。推进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我市持续落实好省生态环境厅碳交易有关任务,督促控排企业做好碳配额履约等工作,近年来,我市7家控排企业的碳配额履约率均为100%。为了激励我市企业和市民应用光伏的低碳行为,我市今年积极推进光伏碳普惠核证减排量(PHCER)的申报工作,PHCER成功备案后可在广东碳市场进行交易,该工作将有助于活跃广东碳市场,也有助于推动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017年以来,我市通过月报、季报等形式向上级部门报送情况共57期,召开45次市委常委会、41次市政府常务会议、416次专题会研究部署督察整改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先后作出764次批示、249次深入现场检查督导对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市成立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9个专责小组,编制《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央第四环境保护督察组反馈意见的整改方案》《中山市贯彻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及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专项督察暨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中山市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方案》,分别针对各项整改任务制定整改措施,其中第一轮央督、央督“回头看”、省环境保护督察涉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相关整改任务均已完成;第二轮央督各项整改任务正有序推进中。加快形成低碳生活方式。持续开展绿色低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利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地球一小时”等节日举办主题活动,积极宣传应对气候变化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低碳发展意识。

  下来,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美化乡村风貌,建设高品质湾区版美丽乡村,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10日


(联系人及电话:赵亚君,8822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