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工作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工作动态

“消失”17年后,它终于被中山人“找”回来了

信息来源:中山+发布日期:2024-12-26 分享:




  12月17日清晨,近百只中山麻鸭在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市农科中心”)工作人员护送下,从广东省中山麻鸭保种场内出发,前往华南农业大学进行肉质屠宰性能测定。这是继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重新找回了包括广东中山麻鸭在内的曾宣布灭绝的10个畜禽品种资源后,中山麻鸭“再出发”,为后续麻鸭全面开发利用作准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中山麻鸭有着600多年的养殖历史,在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中,是唯一被列入广东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鸭品种。但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该品种曾于2006年宣布灭绝,在广东省和中山市两级农业部门和专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山麻鸭于2023年9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核验。历经17年,中山麻鸭再度归来,其背后是一群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筛选优异种质资源,用心守护中国农业“芯片”的故事。

中山麻鸭保种场。

10年“寻种”,中山麻鸭失而复得

  12月18日,记者来到广东省中山麻鸭保种场,在密林掩映中,一群麻鸭在碧水中悠游、嬉戏。这座保种场,见证了中山麻鸭从“寻种”、扩繁到应用推广的全过程。看着眼前的这些中山麻鸭,市农科中心高级兽医师吴咏梅和同事们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从当初对中山麻鸭不怎么了解,到现在成了这方面的专家。她说:“中山麻鸭是独属于中山的种质资源,对于农业人来说,让它们重现于中山是一种使命。”

  

“失而复得”的中山麻鸭。

  中山麻鸭对老一辈中山人来说,并不陌生。中山地处珠三角腹地,辖区内多属冲积沙田区,据史书记载,中山麻鸭品种的形成与珠三角独特的“鸭稻生产”模式相伴而生,距今已有600年以上的历史。鸭产品曾是珠江三角洲人民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之一,中山麻鸭最高峰时一度达到360多万只。随着中山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以及外来白羽肉鸭的冲击,生长周期长、体型偏小的中山麻鸭数量日益减少。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由于未能寻找到中山麻鸭的种质资源群,遂在《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目录》中,中山麻鸭就此消失。

  2006年,中山畜牧老前辈提出中山麻鸭保种建议,之后中山农业技术人员接力“寻种”,2014年,市农科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对中山麻鸭进行抢救性保护。技术力量的强力补充,让“寻种”工作迎来了曙光。之后的两年时间,吴咏梅和项目组成员,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除了在中山本地寻找中山麻鸭的踪迹,还先后前往福建省石狮市、珠海市斗门区、广州番禺等地。在中山,吴咏梅和同事几乎走遍了每个镇街,只要听说有农户养的鸭子比较像中山麻鸭,无论数量多少,他们都会去现场了解情况以确定鸭种来源。但农户白天多在外劳作,被问得多了,往往会不配合,有时项目组提出购买,也会遭到农户的拒绝。这个时候,吴永梅和同事只能不停地“磨嘴皮子”,耐心说服对方。

  

工作人员给中山麻鸭喂食。

  吴永梅说,一开始,根本没人知道真正的中山麻鸭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们只能根据《广东省家畜家禽品种志》描述的中山麻鸭外貌特征寻找,看到外形特征度高相似的便引种繁殖。当大家满怀期望等到鸭苗孵出后,却发现鸭羽色黑、白毛居多,跟资料所描述的并不一致,无奈只能全部淘汰。“寻种”就这样一次次经历希望与失望,但项目组并未因此气馁。他们坚信,只要坚持下去,中山麻鸭终将重现光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项目组在南朗镇(后改为南朗街道)合里树坑村的密林深处,发现一个别有洞天、风景秀丽的山坳,数只外貌特征与中山麻鸭高度相似的鸭子正在溪流边自由觅食。经了解,鸭子主人甘志美养鸭已达30多年,一直以来都只养本地鸭留种繁殖。于是,项目组经过多方比对调研核实,多次从其养殖场分批次购进中山麻鸭苗,并筛选外貌特征较好的中山麻鸭繁殖后代。同时,项目组还先后从珠海市斗门区的麻鸭种场引种筛选,组成中山麻鸭保种基础群,并于2016年确定为中山麻鸭第1世代保种核心种群。

扩繁育种,“一夫多妻”培育纯化优良基因

  确定保种核心种群后,通过扩繁培育让种质资源保持稳定是重中之重。“80923号鸭,出雏体重51克,体表性状好,无任何异样……”上午9时许,中山麻鸭孵化室内,市农科中心畜牧兽医站副站长殷颖珊与同事李震源检查完刚破壳的中山麻鸭后,为其戴上翅号送入保温箱。

  

刚刚破壳的中山麻鸭。

  翅号标识,是为了区分中山麻鸭家系,防止近亲繁殖,让中山麻鸭优良基因不断纯化。殷颖珊介绍,从鸭蛋开始,他们就进行标识,等鸭蛋孵化至破壳期,再用柔软的洗衣袋“隔离”区分。鸭蛋完全孵化后,技术团队再将各方“表现”较好的鸭苗,标记好家系,戴上翅号,将“身高体重”登记在册,并经过多轮“体检”,优中择优组建成更优质的中山麻鸭核心种群。其中,每个环节都在技术人员严格而精准的操作下进行。就连鸭苗孵化阶段使用到的隔离袋,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我们先后尝试了多种材料,如防果蝇的滤网和蚊帐袋等,但最终因效果欠佳而选择了洗衣袋。”殷颖珊说。

  记者在中山麻鸭保种场看到,一排鸭舍沿湖而建,每个鸭舍被划分成近百个独立的小隔间。等到鸭苗长到150天,性成熟能产蛋时,工作人员便将核心种群的优质种鸭,放入这些小隔间中,组建成一个小家庭,实行封闭式“小家系”交配、繁殖。其间,在华南农业大学技术团队的支持下,技术团队不仅采用“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实行“一夫多妻”制的单父本繁殖,今年还开始尝试双父本繁殖,进一步提高鸭蛋受精率。

刚刚孵化5天的中山麻鸭。

  “为保证中山麻鸭每一世代基因性能稳定,我们按照28天一个周期的孵化进度,需要反复实验1年至1.5年左右,才推出新世代。”殷颖珊透露,从2016年推出中山麻鸭第一世代算起,至今已扩繁至第八世代,后备种鸭也已从最初的100多只扩繁至1000多只,家系由20多个扩大至60多个,每年可稳定出产2万只鸭苗。

  日复一日的扩繁培育虽然繁琐,技术人员却乐在其中。殷颖珊回忆,最初培育中山麻鸭时,进入保种场的路还是泥路,每次下雨都要溅一身泥。鸭舍也十分简陋,松皮棚为顶,铁丝网为墙,有时不慎踩到生锈的铁丝网,就会掉进池塘中。“最难忘的是有一次刮台风,整个松皮棚都被掀翻了,为了保障鸭苗的安全,我们只能连夜新搭了一个棚子。”回想起往日的窘境,再看看如今的成就,殷颖珊只觉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22年9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向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提交了中山麻鸭遗漏品种认定申请。2023年9月2日至3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组前来中山,开展中山麻鸭遗漏品种现场核验工作。这是中山麻鸭“验明正身”的一次关键机会。彼时,台风“苏拉”正在珠海登陆,农科中心工作人员担心影响核验工作,凌晨还在工作群讨论相关细节。专家组顺利抵达,并经过两天核验一致认为:中山麻鸭符合遗漏品种认定的有关规定,现场核验通过。那一夜,不少人跟殷颖珊一样,兴奋得辗转难眠。

  中山麻鸭种质资源保育开发,是一场“持久战”。农业种质资源唯有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过程中,市农科中心通过与华南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合作,重点攻破了中山麻鸭种群繁育、营养饲料、疫病防治等技术难题。从2023年开始,市农科中心创新使用常规与分子选育技术,对其生产性能、繁殖性能、肉质屠宰性能进行进一步测定,深度挖掘中山麻鸭种质资源优异性能,以此更加适应多元的销售市场。

推广应用,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中山麻鸭

  珍贵的本地麻鸭种质资源得到国家级的认可,意味着中山麻鸭的保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让其市场化产业化,才是种质资源保育的最终目标。

  

工作人员正在检查一只中山麻鸭的健康情况。

  早在数年前,一群眼光独到的农业人便开始着手探索中山麻鸭的市场潜力,广东华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卢锐洪便是其中一位。在他看来,保护中山本土种质资源是一种责任,中山麻鸭作为唯一一个用中山命名的本地畜禽品种,理应像大熊猫一样得到珍视与保护。近年来,卢锐洪通过“公司+农户”的模式,维持养殖中山麻鸭2000只左右,并借助“团购+餐厅”的营销方式推广中山麻鸭。现在,他的“海归”女儿卢楚琪也“变身”为新农人,闲暇之余会在直播间推荐中山麻鸭。

  南区街道“百亩之家”农业生态农场也是率先引进中山麻鸭的示范单位之一。负责人陈洁介绍,中山麻鸭皮下脂肪少,肉质鲜美,抗病能力强,养殖成本低,非常适合“稻鸭共作”等绿色生态种养模式,其自然价值和市场价值潜力巨大,她希望通过现有的研学游活动,让更多人了解中山麻鸭。

  作为市政协委员、广东溁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李迪斯,也在此前的调研活动中了解到了中山麻鸭的珍贵与独特性。在市农科中心的技术支持下,他的公司正着手在镇街打造集种苗保育和扩繁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项目,预计明年1月初可启动施工,年后可正式投产。项目规划了种苗保育公益板块、扩繁板块等内容,还将建立起涵盖屠宰、加工、冷冻、销售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提升中山麻鸭产品附加值,“希望能让中山麻鸭像‘清远鸡’一样声名远播。”李迪斯说。

  “目前,市农科中心除了继续与华南农业大学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中山麻鸭的品种改良和营养成分分析工作外,还将与农业企业、食品企业合作推动性能挖掘与产业发展,携手推动中山麻鸭的产业化发展。”市农科中心副主任田政巍介绍,现在以香山集团、广东溁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山市合益蛋类制品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也正计划开发多款以中山麻鸭为原料的中高端食品,将中山麻鸭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他坚信,有了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中山麻鸭必将迎来“新生”。

中山麻鸭大事记

  ●2004年,《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记载中山麻鸭。

  ●2006年,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调研组因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有限,未能寻找到中山麻鸭种质资源群体,宣布灭绝。同年,中山畜牧老前辈撰写了中山麻鸭报告,提出了关于中山麻鸭的保种建议。

  ●2014年至2016年,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承担原广东省农业厅下达的《中山麻鸭的提纯复壮及选育》项目,开始寻找和抢救性保护濒临灭绝的中山麻鸭。项目组先后到福建省石狮市、珠海市斗门区、广州番禺,中山市三角、民众、南朗等地,收集中山麻鸭种源,并确定为中山麻鸭第1世代保种核心种群。

  ●2017年至2022年,以中山麻鸭典型外貌特征为主要选留标准,采用随机交配法进行继代繁育第2至6世代。

  ●2022年12月至2023年9月,在保种单位与华南农业大学技术支撑团队支撑下,中山麻鸭从第7世代起,采用“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保种,保种群规模为51只公鸭、330只母鸭。

  ●2023年10月至2024上半年,市农科中心完成中山麻鸭第8世代继代工作,组建62个家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