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情况,这次普查重新找回了10个曾宣布灭绝的品种,其中,本地的中山麻鸭名列其中。到底这只鸭有什么特别,又是怎么找回来的呢?
走进位于五桂山街道的广东省中山麻鸭保种场,漫山遍野都可以看到中山麻鸭的身影,但谁又能想到,仅仅在几年前,中山麻鸭的身影一度从人们视线中消失,甚至被宣布灭绝。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田政巍:“我们主要是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的技术团队,通过家系等量随机选配法,从上一世代选择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进行下一世代的繁殖。每年我们向中山的本地养殖户推广大概2万只的中山麻鸭。”
作为本地的鸭种,中山麻鸭的养殖历史深远留长,早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田间地头里,也是唯一被列入《广东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志》的地方鸭种。上世纪80-90年代,受到市场经济及外来快大鸭品种的冲击,“身材矮小”的中山麻鸭逐渐从农户家中“退场”,在2006年全国第二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时,也没能发现中山麻鸭的身影,也是这时,中山开始了对这只“本地鸭”的抢救性保护之路。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兽医师吴咏梅:“我们就开始找遍各个镇街,中山市各个镇街以及周边市县,凡是有麻鸭养殖的地方,我们都去看。”
从2006年开始,经过近10年的寻找,研究人员才在南朗合里树坑村的密林深处,发现疑似中山麻鸭的踪影。经多方比对,最终确认村民所饲养的麻鸭就是一直在寻找的“中山麻鸭”。鸭子主人甘志美说,本地人大都偏爱中山麻鸭独特的风味,他们祖祖辈辈养鸭的习惯也留了下来。
村民甘志美:“说到养中山麻鸭,是在80年代初,在食品站拿的鸭苗自己养的,育苗孵蛋卖小鸭的。上世纪90年代就很多人养了,都是在中山南朗范围卖的。”
中山麻鸭的重新发现,不仅是保留了珍贵的种质资源,同样是寻回了中山农耕文明时代的记忆之一。此后,农业部门还联合校企,组建了中山麻鸭保种基础群。除此之外,农业部门还与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大型综合农场以及种植户开展合作,再现中山麻鸭“鸭稻共育”“果鸭共作”等的生态养殖模式。
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兽医师吴咏梅:“然后我们组织了20多个家系,到2024年,经过10年的时间,从一开始的20多个家系,到现在已经繁殖了62个家系,种群数量已经达到了1000多只。”
鸭稻共育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工作人员何晓林:“农场里的中山麻鸭是放养的状态,水稻插秧20天后,我们的鸭子就会放出来,就去吃那些福寿螺,我们从去年到现在,都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福寿螺的危害,同时每亩每一造都可以节约200块钱的成本。”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与屠宰管理科副科长彭海燕:“下一步,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中山麻鸭保种场的建设,引导企业跟科研院所合作,发掘中山麻鸭的优势基因,把中山麻鸭的品种优势转化成品牌优势,然后也会将中山麻鸭,进一步往‘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去推动。”
以农耕结合饲养的中山麻鸭肉质紧实、皮下脂肪少、味鲜无膻味,营养价值高。为此,农业部门在保种的同时,还研究培育新型品系,实现公鸭出栏重量提高15%,种蛋受精率均在90%以上的目标,不断推陈出新,擦亮这中山麻鸭的美食招牌。
餐饮企业相关负责人黄超雄:“中山麻鸭的肉质是特别有肉香味的,而骨头拿来熬汤又是特别香的,所以我们很多游客,特别是香港、深圳的游客来到,也是很喜欢去点这个特色焖中山麻鸭的。”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与屠宰管理科副科长彭海燕:“近几年我们通过跟高校合作,通过营养调控技术,从饲养到加工,包括到后面的环节,提高中山麻鸭肉质的风味、口感,提升它在市场上的一个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