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版 长者助手 登录
决策公开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决策公开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中山市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通知

信息来源: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发布日期:2024-04-11 分享:

火炬开发区管委会,翠亨新区管委会,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各有关单位:

      《中山市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业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我局反映。



 中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4月8日


  (联系人及电话:洪芮,88231292)



  中山市推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坚持制造业当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奋力打造新时代中山现代产业集群“十大舰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集群,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发展思路

  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以唱响“中山美食”为发展理念,以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为工作思路,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协调发展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机制,全面提升“研发、生产、加工、制造、流通、服务”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价值,进一步满足社会消费升级需求,推动我市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6年,我市现代农业与食品产业规模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一)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市形成花木、脆肉鲩、生鱼、腊味等农业产业集群,预制菜、中央厨房、即食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新业态新模式规模初现。力争到2026年,在全市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现代农业与食品集群总产值力争达380亿元,其中食品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30亿元。

  (二)主体实力持续提升。培育一批特色优势农业与食品经营主体,力争到2026年,培育高素质农民300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20家,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5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超110家,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业及食品龙头企业3-5家,1亿元以上企业35家。

  (三)开放合作全面深化。集群内部呈现优势互补、紧密协作、联动发展的态势,“中山美食”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产业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农业与食品全产业链体系;与其他地市的对接合作进一步深化,建成一批高质量“农业企业+异地基地”产业载体。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调味品。巩固酱油产业优势地位,保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推动企业从“量增”转入“质升”,加快研发复合型和功能型产品,开发无添加、低盐和有机等健康产品。

  (二)腊味。持续推动广式腊味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加强品牌宣传和保护,支持企业以健康安全为重点,开发文化内涵丰富、中山元素突出、附加值高的多元化特色风味产品。

  (三)预制菜。发挥中山农业优势和美食优势,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和特色菜系转化开发为预制菜,加快发展速冻快消产品,支持研发功能性预制菜(药膳)等产品研发。

  (四)水产。大力发展脆肉鲩、生鱼、河鲀、脆肉罗非鱼等中山特色优势养殖产业,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通过技术改良、品质提升、产品创新,开发水产品功能食品和风味食品。

  (五)烘焙食品。引导企业把“减糖”“减油”等现代化健康理念融入传统烘焙、糕点食品产品中,支持企业不断拓展产品品类、持续优化生产工艺,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和促销活动,不断提升中山烘焙食品知名度。

  (六)食用油。以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等为重点,引导企业以安全为基本要求,向“优质、营养、健康、方便”方向发展。鼓励重点企业布局建设大型加工基地,开展技术改造升级,采用先进物理压榨工艺和精炼技术。

  (七)花木。根据区域优势、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盆景、观赏苗木、工程苗木等优势产业,开展育种资源收集,培育创新品种,开展栽培技术推广应用。

  (八)特色水果。大力发展菠萝、火龙果、香蕉、番石榴、龙眼等中山特色水果产业,加强水果产地商品化处理技术及装备研发,健全冷链物流设施,发展水果精深加工。

  四、重点任务

  (一)民生稳产保供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支持新建或改造完善一批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设施。推动生猪、家禽产业转型升级,支持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屠宰场,促进畜禽养殖屠宰工厂化、园区化、产业化发展。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统筹整合供销系统农产品生产服务、冷链物流、销售渠道等优势资源,打造放心农产品直供配送网络。(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国资委、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各相关镇街)

  (二)集群平台构筑工程。按照“点”上强龙头、“线”上延链条、“面”上聚生态的原则,引导各镇街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连线连片打造水产、花木、水果、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农业优势产业区(带),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巩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果,促进产业区(带)、产业平台、产业强镇和产业园融合,发挥政策叠加优势,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支持饮料、调味品、烘焙食品、腊味、休闲食品、粮油加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专业集聚区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各相关镇街)

  (三)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持续开展经营主体分类培育,打造高质量企业梯队。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立足农业产业集群布局,整合资源要素,在规模化基地建设、种养及加工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冷链物流等环节谋划建设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智慧农业、精深加工、现代种业、食品装备、一二三产业融合等领域引进大型企业。支持食品企业在异地规模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总部型”企业,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鼓励企业通过供应链协同、产业联盟等合作模式,构建农业与食品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投资促进局、各相关镇街)

  (四)产业结构优化工程。围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改造方向,支持食品企业开展产品换代、生产换线、绿色制造等技术升级改造。引导中山特色食品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增加产品附加值。支持食品企业与科研机构、药品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开发推广药食同源品种。鼓励企业针对中高端消费需求,生产科技含量高、文化内涵丰富、中山元素突出的新型特色食品饮料。挖掘新兴食品饮料领域潜力,发展即食食品、定制食品、特殊膳食食品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局、市科技局、各相关镇街)

  (五)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强化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积极创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采用企业进高校、专家进集群、校企云对接、建立工作站、建设科技小院等形式,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多方面深度合作。通过政企合作、企业联建、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等模式,探索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集成创业孵化培育、制定标准、检验检测、交易中介、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等服务功能,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镇街)

  (六)数字产业提质工程。实施“百千万工程”数字乡村行动,大力发展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推进中山市数字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农业农村数字服务体系,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对接合作,加强数据挖掘运用,培育一批智能化示范工厂、示范车间。推进智慧监管一体化平台建设,完善农产品品质分级评价、风险监测、防控预警、精准监管、应急指挥、大数据服务等功能体系建设。(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镇街)

  (七)品牌形象提升工程。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位一体”的品牌战略,创建中山农产品区域品牌,打造中山农产品“两标两码”标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溯源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培优品种、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着力塑造“中山美食、口碑优良、安全放心”的整体形象。广泛借助跨境电商、直播带货、融媒体等资源,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创新推广数字化农产品营销新业态新模式。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高端展会、博览会,打造网络“爆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各相关镇街)

  (八)绿色安全保障工程。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耕地质量提升、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项目实施。强化食品安全标准指引,鼓励行业组织、科研院所、食品骨干企业等牵头制订高于强制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压实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市场监管和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全流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数字化、信息化的生产监测系统,落实风险控制、安全追溯等制度。(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局、各相关镇街)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十大舰队产业集群的工作部署,由市领导牵头,建立行业主管部门抓总、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推进机制。建立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机制,立足职能、密切配合,形成推动集群发展的强大合力。各镇街要统筹整合资源,进一步调整优化集群发展布局,探索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投资促进局、各相关镇街)

  (二)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省级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出台资金扶持措施、操作规程及申报指南等系列配套政策,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对于重大项目实施一事一议原则。进一步增强各镇街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的主体责任意识,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局、市财政局、各相关镇街)

  (三)强化财政金融支撑。综合运用信贷、债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构建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协同参与的多层次资金保障投入体系。创优融资环境,支持金融、保险、征信、担保等机构为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授信管理、农业保险等金融服务,加大多种投融资模式探索力度。(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农业农村局)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与产业精准对接,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精准培养,探索“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高素质农民”“乡村工匠”等工程,鼓励行业从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完善职称评定和薪酬制度体系。(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体育局、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